无论我们有多少年的网龄、站龄,对于如今类似房地产一样爆发的域名市场着实的搞不清。有些当初持有不少当时看似毫无价值的域名,如今市场交易价格异常匪夷所思,如果还继续持有的可能套现后大笑,也有放弃持有的悔不当初。
黄冈建网站网络公司小编接触互联网也不算晚,且非职业站长或者专职IT人士,仅仅是抱着兴趣和玩的态度,当初也持有过且丢弃如今价值5位数的域名,也有顺着时局100元左右新注册且变现几千进口袋的。
今天与某个网友聊天,这位朋友也匪夷所思,之前几年也希望靠做网站发家致富,一直没有头绪,熟料近两年域名市场火爆,然后参与投机一把去年底短短几个月就赚取几十万,而且目前手中继续持有价值百万的域名量,侃侃而 当我们每天在浏览器地址栏里敲打WWW这三个字符时,可能没有意识到它已经25岁了。1991年的8月,蒂姆·伯纳斯-李在alt.hypertext新闻组上贴出了万维网的项目简介文章,这标志着因特网上万维网公共服务的首次亮相。
从历史的角度来说,25年并不算长,但万维网在这25年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。对于已经习惯了网络生活的人们来说,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在浏览器地址里输入WWW字符后再也打不开任何网页会是什么感受。
说到万维网,大家可能会很自然的想到互联网,并且把两者划上等号。其实,万维网并不等于互联网,它只是互联网的一部分。
所谓万维网,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,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。它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,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。相比之下,互联网包含的范围更广,比如支持电子邮件的基础设施、点对点网络、文件共享、IP 电话服务等等。
万维网的诞生离不开两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:蒂姆·伯纳斯-李和罗伯特·卡里奥。前者是英国的计算机科学家、后者则是比利时的计算机科学家。
万维网的英文名称是:World Wide Web。1994年6月,北美的中国新闻电脑网络(China News Digest,缩写“CND”),在其电子出版物《华夏文摘》上将“World Wide Web”称为“万维网”,这样其中文名称汉语拼音也是以WWW开始。“万维网”这一名称后来就被广泛采用了。
当我们使用浏览器访问互联网时,地址栏里一般会显示一串类似 https://www.google.com/ 的字符。其实,在这串字符中,// 并不是一个必要的元素。
2009年,蒂姆·伯纳斯-李在接受泰晤士报访问时表示,在设计万维网时,他其实可以轻易设计出一种无需斜线的 URL,不过当时他却觉得带 // 的做法看起来挺不错的,所以就采用了这种方式。
深深感谢两位科学家为我们做出的杰出贡献,也为网站建设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。带领我们进入绚烂夺目的网络世界,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,互联网现已渗入各个领域,是科技让人类进步,使未来更蓬勃发展。
建站咨询热线
15717136250